火博体育

当前位置:火博体育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专项攻坚产业瓶颈 科技赋能“荔”量全开

时间 : 2025-06-20 08:31:37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广州将无人机等科技设备应用于荔枝产业。   资料图片


  为提高荔枝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广州市科技局以产业急需为导向,累计组织荔枝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1项,聚焦种业创新、智能装备、保鲜革命、加工升级四大领域,构建“从实验室到田间再到全球市场”的全链条科技支撑体系。

  近两年的联合攻关成效显著,推动荔枝产业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现代农业转型,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穗科宣

  种业创新▶▶

  破解“集中上市”困局

  针对荔枝扎堆上市、价格低迷的痛点,市科技局专项支持由华南农业大学胡桂兵教授团队领衔开展的优质晚熟品种选育科研项目,成功选育出三个各具特色的优质荔枝新品种。

  其中,“清风荔枝”比传统品种早7—10天上市(6月上中旬),耐贮藏能力提升30%,打响市场“头炮”,缓解早熟竞争压力;“迟美人”7月上中旬才成熟,单果重创纪录(58.2克),个大味美,填补市场空档;“巨美人”是高产代表(亩产可达1290公斤),维生素C含量突出(75.1mg/100g),营养价值高。

  目前,三大新品种在广州从化、增城等地示范推广1000多亩,有效拉长荔枝供应期2个月以上,分散上市压力,让荔农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智能装备▶▶

  终结“爬树采摘”历史

  荔枝采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危险性高,尤其是高枝果。市科技局专项支持由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牵头,华南农业大学王红军教授团队参与开展的丘陵山地智能采摘装备科技攻关,破解高危作业难题。

  其中,“火眼金睛”识别系统可在树叶遮挡严重或夜间环境等复杂场景下,精准识别荔枝位置,支持24小时全天候作业;高枝采摘机器人能灵活升降,配备“温柔”的机械臂,单机每天能采200公斤荔枝,相当于8个熟练工人……

  目前,最新研发技术成果已在从化5G智慧果园成功应用,大幅降低了人工依赖和采摘风险,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为应对劳动力短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核心支撑。

  保鲜革命▶▶

  攻克“褐变命门”

  荔枝离开枝头2小时就开始褐变,传统保鲜技术难以满足远销需求,损耗率高达25%。市科技局专项支持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蒋跃明研究员团队领衔和华南理工大学朱志伟教授团队共同参与的保鲜技术及装备研发,破解荔枝采后2小时褐变难题。

  例如,研制可移动快速高湿预冷装备,深入田间,1小时内就能把荔枝果心温度从35℃以上急速降到保鲜所需的5℃左右,速度比传统设备快5倍。

  目前,全市荔枝果农公司已在从化、增城布局了12个移动预冷站和8个气调冷链节点/前置仓,构建“枝头到全球”的品质保障网,推动荔枝损耗率从25%大幅降至8%以下。2025年,预计实现保鲜荔枝出口5000吨,同比增长200%。

  加工升级▶▶

  实现“四季卖荔枝”

  为化解鲜果季节性过剩,市科技局专项支持由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吴继军研究员团队推动“冻眠锁鲜”核心技术创新。

  其中,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通过优化载冷剂配方及传热传质,蓄冷能力提升30%,导热性提高10%,解冻后荔枝风味和营养能保持鲜果的80%—90%,保存期长达12个月,实现“全年吃荔”。

  目前,广州研究团队通过产业链延伸,开发荔枝冻干粉、美容成分等1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值超5亿元,有效化解荔枝季节性过剩问题,荔农收益更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