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博体育

当前位置:火博体育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产业链公司悄然变阵

时间 : 2025-06-06 09:18:57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苹果与华为的“隔空对阵”即将再度上演。

  苹果的WWDC25(全球开发者大会)定于北京时间6月10日凌晨举行,华为的Pura 80系列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则将于次日召开。和去年9月上演的华为“三折叠”与苹果iPhone16系列“对撞”不同,这次华为仍发布手机,苹果则会将重点放在系统升级、软件生态上。

  一边是刚发布鸿蒙PC的华为,借由万物互联风头正盛,另一边则是迟迟无法补全AI功能的苹果,正极力寻找破局。这次较量,天平似乎一开始就有所倾斜。当产品力与创新力的比拼开启,二者将给消费者带来何种新的用户体验?

  ●南方日报记者 葛政涵 郜小平

  华为万物互联再进一步

  以华为Pura及更早的P系列特征来看,即将发布的Pura 80系列手机仍将重点围绕影像性能升级,摄像头选用、拍摄算法、芯片运用等方面成为亮点。

  近几年华为突飞猛进态势明显,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在中国国内市场,华为以19.4%的份额,再次登顶国内第一。这表明,真正的创新需要硬件、软件、服务的协同突破,而非单点突进。

  PC时代造就了Windows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时代造就了安卓(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如今物联网时代正迅速崛起,华为瞄准的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

  其实,安卓系统在智能手机上这么成功,也始终难以复制到物联网领域——面对碎片化、效率低、生态混乱,以及多元化的物联网,安卓系统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如说,安卓手机少于2G的内存跑不起来,但很多物联网(IoT)设备内存非常小,这就存在功能不匹配的问题。

  有“鸿蒙之父”之称的深开鸿CEO王成录就提到,开源鸿蒙不是单设备系统,鸿蒙电脑也不是对传统电脑的平替。未来的操作系统不是依赖单一或一台设备,而是把办公产品都连起来,工具会更强大。目前需要的正是一个可以方便和周边设备连接的操作系统。

  他举个例子说,平时经常会遇到有些设备加载很长时间,这就是因为不同设备体系不一样,其中涉及兼容等情况,“开源鸿蒙将把未来万物互联的节点按需连接,做到成为覆盖所有智能件的操作系统,小到智能戒指,都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搭建一个操作系统”。

  众所周知,操作系统最难的在于生态建设,王成录认为,突破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套好的工具,吸引用户来开发设计。

  最近,新推出的开鸿Bot系列,正是专为开源鸿蒙开发者打造的一站式学习与开发平台,帮助开发者使用开源鸿蒙,学习开源鸿蒙,做到“开箱即用、零门槛上手”。

  这也意味着,与苹果封闭系统不同,中国手机品牌可以依托开放的互联网和AI生态,吸引更多第三方开发者加入其平台,推动应用和功能的多样化。目前,鸿蒙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涵盖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的生态系统。通过不断扩大生态系统的覆盖范围,中国手机厂商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建立更加广泛的用户基础。

  苹果靠设计为AI补拙

  与华为依靠鸿蒙突飞猛进相比,苹果的“技能树”点在了另一个方向。

  前段时间,有关苹果公司在今年系统层面的更新就已被广泛讨论,但整体来看,除代际版本可能从原本应依次排序的“iOS 19”,变成按年份计算的“iOS 26”外,大多数信源提供的信息仍然像往年一样,集中在视觉和操作体验上。

  例如系统外观上,最具“颠覆性”的或许是全新的UI界面“Solarium”,预计是iOS 7以来最大的一次UI改版。从此前透露出的消息来看,新UI的特点包括半透明玻璃质感、浮动控件、圆润图标设计等。除iOS、iPadOS和macOS可能会采用外,苹果的其他终端设备系统UI或许也会重新设计。

  但对于去年曾让人“眼前一亮”的Apple Intelligence(下称“Apple智能”)此次发布会透露的消息并不很乐观,甚至苹果在AI层面的亮相恐怕会令人失望。

  回望去年,Apple智能在WWDC24亮相时曾引起行业震动,市场终于等来了属于苹果的生成式AI,尽管姗姗来迟但外界仍报以期待。当时苹果CEO库克也表示,这是苹果所开发出的独一无二的AI。

  然而一年来,有关Apple智能的突破性亮点却乏善可陈,甚至Apple智能都没能和iPhone16、iOS 18同步推出,而是晚了一个半月之久才终于上线,直到今年4月才上线中文版,甚至到目前为止,苹果AI仍没有在中国大陆地区落地投用。

  具体AI体验上,备受期待的个性化Siri功能也在“跳票”,库克曾在苹果最新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原因在于“开发过程比想象中要更长”。

  当各家厂商的AI手机正在掀起端侧AI竞争,手机自带助手纷纷AI化时,苹果如此滞后,意味着他们在AI领域陷入了“技不如人”的窘境。

  与此同时,苹果手机的销量也在受到挑战。IDC数据显示,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苹果出货量却仅有980万部,同比下降9%。

  苹果的困境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仅凭品牌溢价和生态壁垒已难以维持优势。

  “链”式较量:迁移与自主化

  隔空对垒,殊途不同归,华为与苹果的差异正愈发明显。这不但体现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和系统生态的建设,更体现在产业链布局策略的分野之上。

  作为全球供应链最为复杂的科技企业之一,苹果的产业链遍布世界各地,但受到生产成本、关税政策等影响,近年来苹果不得不进行生产线的迁移。

  库克就曾通过电话会议对外表示,预计在美国销售的大部分iPhone将以印度为原产国,而iPad、Mac等产品则产自越南。另外,苹果也在将生产“带回”美国,他们是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芯片的首批接收者,同时也计划在美国开设新的人工智能服务器工厂。

  但即便如此,苹果对中国供应链和生产线的依赖并未被大幅削弱,上游关键零部件仍然多数由中国生产。库克也表示,中国仍是美国以外大部分市场产品销售的主要原产国。

  苹果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坐拥产销规模最大、门类较全、产业链基本完整的电子工业体系,中国制造的硬实力,也为华为产业链的自主化提供了孕育土壤。

  华为积极倡导产业生态的开放与合作。华为深知,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并非一家企业之力所能完成,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创新。

  就在近日,华为与江淮汽车联合打造的尊界S800在深圳正式上市,售价70.8万至101.8万元。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表示,尊界看起来只是一个高端车,但它带来的价值非常高,它带动了中国十几个省份221家供应链企业走向高端化、做高端供应链,“尊界S800是中国智造走向高端化的一个开端,汇聚了中国汽车工业最有勇气的力量”。

  与此同时,过去不少企业主要依赖苹果的订单生存,被称之为“果链”。随着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崛起,产业链逐步“变阵”,转而与华为等紧密合作。如模组供应商欧菲光,线性马达供应商金龙机电和天马微电子,也转而拥抱华为等国内厂商,进而分摊风险、增加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