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博体育

当前位置:火博体育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为城市安全筑起科技防线

时间 : 2025-05-30 09:00:08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东莞超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实战演练现场。  受访单位供图

  日前,东莞南城街道249米在建住宅楼警情骤响——110米高处“火势”窜升,浓烟遮蔽30层窗口。接警后,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无人机机巢自动解锁,多型号无人机如离弦之箭升空。30层浓烟滚滚、火光隐现,无人机群盘旋升空,穿越机灵活穿梭,三维建模实时生成……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东莞市超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实战测试演练,是以科技赋能救援的一次生动实践。

  面对超高层建筑火灾、复杂灾害救援等新挑战,亟待突破传统救援极限,东莞围绕消防工作聚焦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的实战应用,通过无人机自主巡航、三维建模、智能监测等“黑科技”,探索出一条“人机协同、立体作战”的现代化救援路径,为城市安全筑起科技防线。

  南方日报记者 何建文

  无人机与智能装备重塑救援模式

  回想起这场实战演练,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通信科工作人员为科技赋能超高层建筑救援感到振奋:“率先运用无人机机巢,无人机接警后自主起飞,5分钟内抵达火场,通过高空航拍和热成像镜头回传火场全景及温度分布图。”

  记者从现场记录视频看到,穿越机从机巢升空,很快抵近建筑内部侦察,随即传回热生成图。此时现场烟雾弥漫,机器狗、机器人爬楼梯到达起火楼层,侦察搜索,找到水源后拉着水带内攻灭火。得益于高清的摄像头,现场的起火面积、火灾方位、烟雾浓度等要素均能传回监控平台。

  “穿越机灵活突入建筑内部,将火势蔓延路径、被困人员位置等关键信息实时传输至指挥部,为精准救援提供数据支撑。”通信科工作人员说。

  无人机搭载双光镜头,对火场温度及态势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同步回传至前方指挥部和指挥中心,为动态调整救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无人机还同步采集建筑数据,快速生成三维立体模型,辅助指挥员精准部署救援力量。

  “过去需要消防员冒险进入火场进行侦察,现在通过无人机便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面侦察和三维建模,效率大大提高。”现场指挥员指着屏幕上快速构建的建筑立体模型表示,这套系统还能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高清画面,为指挥决策提供一手资料。

  无人机群同时展现全方位、多方面的救援能力。针对高层救援物资投送难题,大载重无人机将救援物资精准运输到224米的平台。载重式无人机还解决超高层供水难题,在此次演练中携带水带升至约110米高空,与地面消防车协同形成临时供水干线;系留式无人机与举高车协同形成“高空水带矩阵”,突破高空供水的瓶颈,展现出应对不同火情多样化处置能力。

  传统高层灭火受限于装备高度和人员体能,而科技手段成功突破不少困难,以“人机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协调配合渐显威力。比如,灭火机器人携带水炮深入高温区域,具备攀爬功能的机器狗利用红外热成像搜寻“被困者”,有效降低消防救援人员作战风险。

  “这些装备不是替代消防员,而是让我们更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消防员李志豪表示,救援智能装备能代替消防员进入高温、有毒等危险环境,大大降低作战风险。各类智能装备的配合使用将构建起立体化的救援体系。

  无人机参与消防救援日趋成熟,得益于去年11月1日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无人机专业队“蓝翼”在松山湖消防救援大队揭牌成立。作为全省首支整建制无人机专业队,将助力东莞消防领域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建设、消防救援能力现代化转型,为提升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

  科技赋能的威力在真实火场中得到验证。日前,松山湖公安警航小队在自主巡航时收到烟火预警,无人机迅速抵近侦察,发现某建筑物楼顶排气扇处发生火灾。从预警到扑灭初火,全程仅用20分钟,而关键转折发生在“黄金3分钟”内。

  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技术,警航小队实时回传火场画面,松山湖公安分局指挥中心精准调度警力和消防部门迅速将火扑灭,避免了更大损失。无人机在监控火场的同时,还通过喊话器疏散围观群众,展现了科技赋能应急处突的高效与精准。

  指挥中心接警员介绍,过去靠人力侦察需20分钟,现在3分钟就能掌握全景。无人机机场接入119接警平台后,可实现“接警即起飞”,回传的高清影像和热力图直接推送至指挥中心电脑。

  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无人机正成为城市安全的“空中神经末梢”。近年来,松山湖积极探索科技赋能警务工作,特别是在无人机低空自动化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构建无人机机场自主巡航体系,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巡查,为治安防控、应急处突、便民服务等领域注入了科技力量。

  在松山湖,高层楼宇较多、产业形态多元,对快速精准救援的需求尤为迫切。传统消防受限于地面作业,面对高层建筑火灾、危化品泄漏、复杂地形救援等场景时,常面临响应慢、风险高、信息滞后等难题。

  参与救援工作的松山湖消防员飞手说:“人工巡查隐患时,不仅耗时长、范围小,还会存在盲区。现在通过无人机,我们可以更快速、更全面地掌握园区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火情隐患。”

  消防与公安的深度联动,正在打破传统应急壁垒,两者实现紧密联动、资源共享,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的巡查模式和联动机制。比如,在火灾事故中,公安的无人机数据实时接入消防指挥平台,公安无人机负责外围封控与人群疏导,消防无人机执行灭火救援任务;而在台风救援中,两者联合完成“空中喊话+地面搜救”的立体作业。这种“数据共享、指挥同频”的模式,使跨部门协同效率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以“蓝翼”无人机专业队为核心,构建“地面+空中”立体化消防救援模式,通过科技赋能突破传统救援局限,为城市应急响应注入新动能,这一创新实践正成为低空经济与公共安全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

  绘制“水陆空”联合救援蓝图

  从“人海战术”到“科技赋能”,东莞消防的探索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智慧救援不是替代人力,而是通过人机协同释放更大效能。随着低空经济加速发展,无人机在消防领域的应用边界将持续拓展,展现出更高的响应效能、协同智慧与场景穿透力。

  无人机穿越火场侦查、精准喷火清除马蜂窝、高空吊运救援物资……在东莞消防救援一线,无人机技术正深度融入各类抢险场景。以“蓝翼”无人机专业队为例,其配备的智能装备可完成侦察穿越、三维建模、灭火弹投送等多样化任务,通过统一指挥平台实现“人机协同”精准调度,构建起“察打保”一体的立体化救援体系。

  目前,“蓝翼”无人机专业队通过建立标准化指挥流程,提升快速反应能力,以各消防执勤站为据点部署无人机机场,着力打造“3分钟”侦察圈。

  东莞不仅是打造“空中消防”,还打造全方位的无人机救援处置应用。如地下轨道空间火灾、危化品爆炸火灾等人难以靠近及处置的复杂灾害,消防员无法涉身应对和处置,无人机乃至无人化装备在应急救援中的辅助力量日渐突出。

  为此,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组建了无人机专业队、机器人专业队、水域救援专业队等无人化、智能化的救援力量,用于辅助日常的救援。

  近两年来,无人化、智能化专业队成为了东莞消防救援的主要辅助救援力量,共处置警情3万多起。比如在建筑火灾处置时,无人机可针对大跨度厂房、高层建筑等复杂场景,通过红外热成像实时定位火点,辅助消防车辆调整灭火角度,同时可执行破窗排烟等高危任务,降低内攻人员风险。

  东莞消防提供的典型案例显示,某地大跨度仓库火灾中,无人机精准识别隐蔽火点,帮助指挥中心节省40%的灭火剂消耗。在处置危化品事故中,无人机搭载气体检测设备可快速抵近泄漏源,识别有毒气体种类并绘制扩散范围。在地震、洪涝等灾害中,无人机通过航拍建模对比灾前灾后地形,快速定位人员被困区域。

  从超高层建筑火灾的“黑科技”演练,到松山湖“空中消防”的实战检验,再到“水陆空”联合救援体系的蓝图规划,东莞正以科技为翼,推动应急救援能力向精准化、智能化迈进。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东莞消防的探索将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