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祥工厂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研祥科技大厦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把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1998年从德国汉诺威带回来的榔头。彼时的德国制造在国际电子博览会上大放异彩,中国制造才刚刚起步。售货员自信地对他说,德国产的榔头虽然价格贵,但质量最好。
这句话深深刺激了陈志列,他把这把榔头带回了国内,往后的20多年,他时常用这则故事勉励员工——“只有做最好的产品,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
研祥扎根广东成长发展32年,从工业控制解决方案做起,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战略,用了仅13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中国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于一体的头部企业。随着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业务的延伸拓展,又扩展成了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解决方案的头部供应商。
陈志列深深体会到,只有持续创新,做优做强自主品牌,不断抢占行业制高点,才能挺起中国智造的脊梁,才能更好地将中国智造“工业大脑”卖到全世界。
“深圳的土特产是企业家”
1991年,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陈志列,被当时所在的公司借调到深圳。1993年,陈志列下海,在深圳正式注册成立研祥机电实业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发轫于5个年轻人、一间28平方米办公室的企业,已经成功打败国人熟悉的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等跨国企业。
和大多创业者不同的是,陈志列选择了一个资金和技术门槛都颇高的行业:工业控制计算机。
陈志列说,他曾患有“技术自恋症”。在他读研究生时期,大学校长对他们说:“你们是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国家队。”
而难题也在于,如何摆脱自己的技术自恋症,开始学会去管理一家公司。
直到今天,陈志列仍记得当年在深圳花8000块钱听两天管理课。班内坐满了下海的商人和沿海工厂的工厂主,急于从这些课程中汲取管理的真知。
“深圳的土特产早就不是荔枝了,现在,深圳的土特产是企业家!”陈志列以他自己为例:“1991年我刚到深圳,身上只有500块钱,今天研祥集团是中国企业500强。我发自内心地想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没有深圳就没有研祥。”
当依靠代理各种工业控制计算机产品掘到第一桶金之后,陈志列团队决定把资金投入到自主研发和生产工业控制计算机上。
展翅翱翔的国产大飞机、高原飞驰的高铁复兴号、深海耕耘的钻井平台、太空遨游的神舟飞船……都有着研祥产品的身影。
但在大多终端产品中,大家看不到研祥,因为研祥将技术嵌入其他设备和系统里,通俗讲就是“隐形冠军”。
前外经贸部副部长、时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2008年到研祥考察,现场下了一个论断:“你们做的就是一个关键设备里面的大脑、心脏和血液,大脑和心脏就是硬件,血液就是软件。”
这番话被陈志列牢记,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研祥的广告语和产品目录的开篇语,“工业大脑”这一称谓不胫而走。
“靠质量在关键一战中扬名立威”
开拓国际市场的初期,陈志列曾想通过价格战作为突破口。
在国外参加的一次展销会上,研祥推出的一款新产品报价250美元,在价格上有明显优势。但几天下来,无人问津。客户对他坦言:“这款产品在美国卖950美元,最低不低于870美元。你们报价太低,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无法令人信服。”
由此,陈志列得到了深刻教训:企业的生存发展仅靠模仿是走不下去的,关键的本事在核心技术,它不仅为企业带来定价权、带来更高的毛利,更能形成技术排他性和技术壁垒。
一场关于核心技术的竞争很快打响。
2002年,某城市地铁一期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公开招标,研祥和德国巨头S公司站在了最后的擂台上。
当时,国内自动化设备运营的工况环境要逊于国外。但研祥选择“硬碰硬”的对决。抗干扰能力的比拼,便是与海外巨头竞争的一大突破口。
他们选择的对决方式是:基于地铁的工况环境恶劣,且电磁干扰非常大的情况下,每家出10台设备,放在最恶劣的工况里运转两周,谁的故障率低,谁就胜出中标。
最后正式公布的结果:10台出故障的设备里,S公司占了9台,而研祥仅有一台!
这一战,让研祥在地铁领域扬名立威。后来该城市地铁从二期开始就只用研祥的设备;广州地铁从一期开始、北京地铁从五期开始也都只选择更加可靠的研祥产品。
后来胜利的号角更是吹到了对方的“老家”。在德国的慕尼黑地铁延长线项目的竞标中,研祥再一次击败了德国S公司。
“我们要养成一种文化和习惯,将质量放在最前面。”陈志列在采访中表示,“与其说公司对质量有什么要求,还不如说是我们生存的要求。”
“夹缝求存,只有创新一条路”
“用实力说话”的策略,不仅帮助研祥智能守住了本土市场,也为其进军全球市场奠定了基础。
陈志列认为,中国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替代进口,而应该放眼全球,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份额。
“想在国外品牌的包围圈中夹缝求存,只有创新一条路。”陈志列说,不论是打造自主品牌还是自主技术,创新是根本!
研祥的创新,对同行产生强烈震撼。昔日,工控机被欧美品牌垄断,售价数十万元人民币;如今,同等性能的产品售价只需两三万元人民币,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如此“弯道超车”的成功范例,还发生在工业人工智能应用领域。
此前,我国工业领域使用的读码器主要依赖于国外产品技术。为突破“卡脖子”难题,研祥用5年时间投入8亿多元,采用双核关键部件和工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国际领先的解码算法和超分辨率图像重构专利技术,使用工业大模型反复训练迭代后,做出了工业智能读码器。
它具备两个“100%”——拥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是100%的中国造!从芯片、算法到模型都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在产品的性能上,指标超越了原来全球排名前三位的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的同类产品,已经广泛用在了32个行业的数据智能化采集分析中。
在研祥的公司展厅有一个屏幕,连接着产业链上下游的客户。这是研祥自主研发的研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
如果说以消费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上半场”已告一段落,那么工业互联网便是互联网的“下半场”。
作为中国工业互联网核心解决方案头部提供商,研祥瞄准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深度融合这一应用场景,并坚信“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向全球中高端的一条光明大道”。
站在互联网“上半场”与“下半场”的更迭岔口,陈志列和他的“研祥智造”,还会有更多新的故事值得期待。